盛夏的阳光如熔化的金液倾泻而下,空气里蒸腾着灼人的热浪,连呼吸都像在吞吐火焰。我拖着被常减压装置的高温炙烤得发烫的脚步,跟着张主任来到废酸再生装置区。这里与常减压装置的轰鸣不同,钢铁的骨架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的白光,管道纵横交错,像沉默的巨人,散发着逼人的热浪,仿佛在考验着每个靠近它的人。在张主任的分配下我认识了韩师傅。
韩师傅在阳光下走来显得格外坚实。他停下脚步看着我,脸上汗珠密布,却仍带着温和的笑意:“从常减压过来,对流程应该不陌生吧?不过废酸再生可另有门道,得从头学起。”他一边示范,一边详细讲解:“废酸再生,关键在控制温度与流量,差之毫厘,结果可就谬以千里了。你之前接触的常减压是‘分离’,这里是‘重生’,都是炼油厂的命脉。”他声音沉稳,却字字清晰,穿透了机器沉闷的轰鸣,也穿透了热浪的喧嚣。
我尝试着动手操作,可那些阀门与按钮在我手中却像不听话的顽童。常减压装置的操作经验似乎在这里派不上用场,我笨拙地调整着流量,额头的汗珠如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,模糊了视线,手也微微颤抖起来。突然,一滴酸液溅出,我慌忙缩手,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。韩师傅眼疾手快,迅速关停阀门,用擦机布擦拭干净后,转头朝我安慰道:“没事,刚开始都这样,慢慢来,细心点。”他语气平静,却如清凉的泉水,瞬间浇灭了我心头的慌乱与自责。他再次示范,动作依旧不疾不徐,眼神却专注得如同鹰隼,仿佛整个世界里只剩下他与那些管道、仪表。
操作间隙,韩师傅擦了一把汗,望着眼前这庞然大物,眼神里竟流露出一种温柔:“这装置啊,就是咱的宝贝。那些经他双手驯服的废酸,重新变得清澈透明,又能派上大用场,既省了资源,又护了环境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转向我,语重心长道:“废酸再生,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你从常减压过来,知道原油提炼有多珍贵,这里的每一滴再生酸,都是对资源的挽救。”他指着远处常减压装置的轮廓,“那边是‘取’,这边是‘护’,炼油厂的环保命门,就靠这些装置守着。”
夕阳西下,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。韩师傅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,他身后那台废酸再生装置,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,仿佛也因韩师傅的汗水与专注,被赋予了生命的光泽。我凝望着这身影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韩师傅那布满老茧的手,那沉稳的语调,那专注的眼神,以及他话语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,都如种子般悄然落入了我的心田。
从常减压到废酸再生,我仿佛走过了一场工业文明的微型旅程。前者将原油分解,后者让废酸重生,两者之间,是石油工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敬畏。韩师傅的双手,不仅掌控着机器的脉搏,更传递着一种信念:真正的工匠精神,不仅在于技艺的精进,更在于对每一滴资源、每一寸土地的珍视与守护。这烈日下的学习,如一场灵魂的淬火,让我懂得:无论是分离还是重生,无论是“取”还是“护”,石油人手中的责任,从来都是环环相扣的使命。
这烈日下的成长,不仅让我学会了废酸再生的技术,更让我明白了工业文明的重量——它既需要烈火中淬炼的智慧,更需要烈日下坚守的初心。韩师傅的背影与废酸再生装置的轮廓,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,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一座无声的灯塔,照亮着资源与环保的平衡之道。
化工公司常减压车间 崔泽民